江心靜 當代藝術 CHIANG HSIN-CHING Contemporary Art

View Original

【怎麼做裝置藝術?我的經驗是讀再多理論都不如從做中學!江心靜水墨裝置實例分析】

裝置藝術的起源

裝置藝術可以追溯到杜象,他把商場買的小便斗標題為「噴泉」參展和宣傳,從而打開一種新的創作形式,藝術家在空間裡用現成物和其他物件組合為有意義的作品。

美國藝術評論家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說:

「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text),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藝術家創造一個另外的世界,它是一個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識,觀眾不得不自己尋找走出這微縮宇宙的途徑。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借助於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

什麼意思呢?拼命讀理論,還是似懂非懂。

觀賞作品「聽之以氣」。由左至右:服裝設計師洪麗芬、藝術家江心靜。

第一件水墨裝置:聽之以氣

媒材:自然音樂、當代青花瓷、壓克力水缸、鵝卵石、水、軌道燈、風扇。

一直在思考水墨裝置藝術的可能性,第一件水墨裝置作品在2017年誕生,從卡達旅途中看到的伊斯蘭青花瓷盤得到靈感,創作了六件釉下彩青花瓷盤〈聽見江心靜〉,放在裝滿水的壓克力盒上,讓瓷盤沉入水中,像海中沉船,既連結元青花和伊斯蘭瓷器交流的歷史,也像是水墨創造的靈視,與天地萬物產生連結,互動式設計是讓觀眾透過耳機聆聽曾獲頒艾美獎的美國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為「聽見.江心靜」個展創作的自然音樂,隨著細緻、變化無窮的水聲,自由撥動水面,浮在水面的青花瓷緩緩漂過,加上舞台燈和風扇製造的漣漪光影,那不就是一幅3D立體的水墨畫嗎?

從靈感到作品的完成,過程是不斷的實驗,裝置藝術使用現成物的概念,更需要不斷測試效果,模擬與觀眾互動的舞台,終於,把想像化為真實,正式展出時,興奮到想要翻跟斗,我喜歡平面藝術,對2D的手工紙很有感覺,可以透過一張薄薄的紙,創造無限空間。但裝置藝術不一樣,觀眾可以用手撥動水面的瓷器,涼涼的,用耳朵聽自然音樂,創造更多感知經驗。

初試啼聲,想法很多,還在摸索如何落實在形式上,讓觀眾有感。

觀眾可以體驗茶席,邀請在意的人上坐,不用水,看不見的茶湯,看得見的心意。觀眾紛紛分享自己的家族和親友記憶。

《為你奉茶》茶席錄像

第二件水墨裝置:為你奉茶

媒材:藝術家手繪青花瓷 、茶席錄像

2022年在雲林故事館的百年歷史木造建築裡,以當代水墨、創意書寫、雲幕、座屏和茶席,虛擬一個喚醒感官記憶情感記憶的劇場空間。

「為你奉茶」概念裝置包含手繪青花茶組和茶席錄像,沈浸式互動裝置,觀眾可以使用茶席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奉茶,說出深藏心中的感謝,與記憶連結,表達真實的情緒,過去不能改變,卻能重新定義過去。

創作源起:這件作品是一封給阿嬤的信,心靜寫了38年,埋藏內心多年的心願,就是為阿嬤奉茶,每當想起從小帶大我們的阿嬤,彷彿就聞到淡淡的長壽菸味⋯⋯希望來到這次策展空間的朋友,跟我一樣可以進入雲宇宙這個多維時空,喚醒感官的情感記憶……

做這個裝置期間,一直在和老房子對話,百年的時間發生過很多故事,也在這個空間與不同人交會,把展示在不同角落的藝術品當作一件作品,盡心盡力完美所有細節,直到撤展,感受到一陣涼風,彷彿阿嬤來看我這個憨孫,無法回報的遺憾隨風而逝⋯⋯

茶席上面的層次,從竹子、染布以及竹篾堆疊出的立體空間的想像,彷彿引領著我們穿越了山林、海邊以及天崖,坐在茶席上望著遠方,視角穿透過室內竹籬笆結構縫隙,對應著戶外搖曳生動竹林。

茶桌下的茶葉是布展當天到竹林現踩的,隨著展期逐漸枯黃,看見時間的層次。

第三件水墨裝置:為你奉茶之竹影清風

媒材:藝術家手繪青花瓷、天幕、現採竹子、竹蔑、白紗,茶席。

用心倒一杯茶,感受大地的心跳,與自然共生,藝術來自生活,來自竹山土地的養分,一點一滴有機生長,期望長期關注記憶議題的當代藝術,期望「為你奉茶」概念裝置爲地方創生展示一種劇場的沈浸式體驗。

「竹影清風」是日常,也是我常用的鐵壺名稱,大甲鐵壺工藝家黃天來的作品,今天到竹青庭人文空間布展,想要為阿嬤,為你,在盛夏蟬聲中奉上一杯竹影清風釀的茶。

「夜懸明鏡青天上」2023年9月在中正紀念堂展出,剛好遇到中秋連假,引起很大迴響。

在眾聲喧嘩的液態流動中,如何與月對話,與自己對話,《夜懸明鏡青天上》水墨裝置的詩意提問。

第四件水墨裝置:夜懸明鏡青天上

媒材:水墨設色紙本12幅、新詩文本卷軸、黑色壓克力板

從李白的賞月詩得到靈感,寫了新詩,再來用水墨畫了十二個月亮,最後結合黑色壓克力,變成裝置作品。說起來很容易,花了七年的時間,最大困難是找不到呈現十二幅畫作倒映水面的場地,相信這是所有裝置藝術家的問題,特別是剛開始創作沒什麼資歷的人,認真申請過一些大型場地,都沒有下文。

但我是那種「命定狂熱」的人,總是不計代價不問辛苦地投入一件事,一有機會就請教前輩,得到不少寶貴建議。最後,文學跨界藝術第十年,終於申請到中正紀念堂的第四展廳,有一個挑高五米的ㄇ形空間可以發揮,但水池如何搬運進去呢?這個問題傷透腦筋,最後在為立體作品拍照的攝影棚找到答案,攝影師在作品下面用黑色壓克力製造倒影,我依法泡製,改成半圓形,直接向壓克力工廠訂製。

夜深人靜,天上的月,不再是詩人永恆的精神家園;太空人登陸過的月球,只是現代人求關注熱潮中,稍縱即逝的背景。十二個月亮組成的《夜懸明鏡青天上》,象徵現代人的生活,每個人透過個性化消費,追求明星式生活,看似豐富,實則脆弱虛幻,人際關係隨時可以被取代,自己的面貌也隨時變化。

李白的十二個月亮,生於磁青紙,成了水墨設色紙本,長於伸向宇宙的觸角,一步步探索,變為水墨裝置。

現代社會,在眾聲喧嘩的液態流動中,如何與月對話,與自己對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夜懸明鏡青天上》水墨裝置的詩意提問。

這件作品展出時剛好遇到中秋連假,大受歡迎,二十多個國家的人來賞月,遇到一個新加坡家族還一起對我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有一個韓國女孩,用手機拍下新詩自動翻譯成韓文,說她很喜歡這件作品的文本。故宮蕭宗煌院長和以「三千個小冰人」聞名的巴西藝術家Néle Azevedo都給這件作品很高評價,給我莫大信心。

想到2017年在瑞士巴塞爾藝博會遇到裝置藝術家秦冰,他說,裝置作品思考的過程要花很長時間,真正動手做的時間很快。當時不了解,現在我也懂了。

「思網系列」的〈雲溪演算〉借雲溪的瞬息萬變,創造演算法之外的沈思冥想空間。上圖以拓、染、噴、繪和流淌演繹山谷的雲霧變幻,下圖用一次性書寫呈現大甲溪水氣變化,中間的留白象徵宇宙的開放性。

第五件水墨裝置:雲溪演算跨域創作

媒材:水墨長卷、 琴桌、古琴

這件作品是水到渠成,十多年前學過古琴,深愛古琴音樂的空靈,這一年多學習現代舞,體會與身體對話的過程,特地邀來琴家和舞蹈家與水墨作品共同展演。

〈雲溪演算〉跨域創作,由舞蹈家周章佞與古琴家陳濬寬在寬達五米的〈雲溪演算〉作品前展演,視覺、聽覺和肢體的線條多層次交融,跨域呈現東方的空靈美學。

水墨創作起因是移居山林,深刻感知山水畫的超越性,住在山中,一下雨,雲就從大甲溪邊的山脈升起,聚集山間靈氣。本以為水墨的「留白」是空虛美學,其實瞬間抹去景物的雲霧,本身是有實體的,充滿力量。

「思網系列」的〈雲溪演算〉借雲溪的瞬息萬變,創造演算法之外的沈思冥想空間。上圖以拓、染、噴、繪和流淌演繹山谷的雲霧變幻,下圖用一次性書寫呈現大甲溪水氣變化,中間的留白象徵宇宙的開放性。

大片水墨暈染前,舞蹈家周章佞一身黑,如墨韻,柔軟肢體如水流動,古琴家陳濬寬白衣黑褲,撥弦,第一個音即觸動心弦,墜入《流水》的悠然,舞者動作隨琴聲一起呼吸,用身體隨興唱和,同時呼應〈雲溪演算〉畫中的松針筆的筆觸,頓挫有力,緩慢中帶著柔勁,不疾不徐,在畫作前展開。

琴家的演奏沈穩內斂,氣韻靈動,特別是《流水》的七十二拂滾,不經意之間,一波接一波湧出,迴旋,洗滌身心,舞者在〈雲溪演算〉前暈染,幻化,似雲煙,又似松針筆觸,長年舞台的歷練,身體的質地由內而外,細膩而深刻,更鬆,更空,呈現出無為的思緒。

琴音、舞姿與氣勢磅礴的畫作,融為一體,召喚出畫中的雲氣,遇暖落下為雨,潤澤大地⋯⋯

作品發表時全場屏息,結束後無人說話,久久才爆發出掌聲,有一股想哭的衝動,轉頭看到坐在旁邊的國父紀念館王蘭生館長一臉沉醉,長久以來的追尋,都是值得的。

「失聲畫眉之歌」水墨裝置藝術入選「2024台灣美術新貌獎 」,7月13日到9月8日即將在台中港區藝術中心展出。 Photo by 簡瑋杰

外側排隊的人員可以透過牆上的窺視孔「窺探」黑盒子內的展品和觀者們。 Photo by 簡瑋杰

第六件水墨裝置:失聲畫眉之歌

媒材:水墨長卷三幅、遮陽網、三面展牆、吊燈

「萊特詩中靈魂的鳥飛來/ 在即將斷裂的枝條上,歌唱/ 含淚傾聽,融化禁錮的封印/ 從來沒聽過的歌聲,/ 從心中湧出,歌唱秘密花園的愛戀/ 無聲深淵的絕望,天空的影子。/ 以愛為名,歌唱到最後一刻。」——〈失聲畫眉之歌〉

從詩作到水墨長卷就花了三年的時間,疫情閉門創作,趴在作品上揮灑,讓潛藏多年的心情傾瀉而出。

水墨長卷三部曲,神秘深沈的水墨抽象語匯,墨染、潑灑、流淌性思網、放射性圖案、工業網絡以及書寫性筆觸,抒寫從黑白到彩色的情感史詩,在二維空間,展現大氣空靈與優雅的意境,釋放真實生命的記憶,開拓供觀者沈思與冥想的多維時空。

〈失聲畫眉之歌〉水墨裝置的文本來自凌煙的小說《失聲畫眉》,沒落的歌仔戲班漂泊的同志情慾,台上台下上演,進而思考長期關注的數位時代記憶議題,結合文本、水墨長卷和舞台設計,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探索線上線下的虛實邊界,體驗情感世界的豐富深沉,培養多元包容的同理心。

舞台設計是三角形黑盒子空間,戲台的木作支架跟遮陽網牆象徵歌仔戲的幕前幕後,內場空間在兩面牆上呈現水墨長卷三部曲,畫作的呈現,象徵心靈即是演出的一部分,觀者自為藝術品的一部分,藉由手機、眼睛、站、坐、遠觀等不同觀賞狀態體現作品在空間裡的展示,只為世界觀的一角,無法看到全貌。

這件作品請簡瑋杰建築師設計繪圖,讓裝置藝術的空間感更有穿透性和敘事層次。

作品擴延文人在桌上打開長卷觀看的傳統,藉由不同程度的窺視本體,擴大藝術價值的呈現。內場空間採取間接照明,透光處讓微弱散光進入,天花板反射微弱光源,保持展場「暗度」使觀者有窺視感和放下偽裝的安全感,觀者的手機是主要光源,用以「窺視」展品,座位區等待的觀者則可「窺視」瀏覽長卷的觀者,外側排隊的人員透過牆上的窺視孔「窺探」黑盒子內的展品和觀者們,而作品以外的第三人稱視角觀看整個展場空間。

動線採用「出將入相」進出,「入相」象徵走進內在的心靈世界,藉由窺探、省思,與自己對話,「出將」則是回到外在的現實世界,面對、選擇,與社會對話。透過水墨長卷三部曲在不同光源下的局部呈現,迷惑觀者對全局的想像,進而在不同歷程後公布全局,有種最後攤開真實的呈現,整件作品是一種動態的展覽機制。

作品模擬圖出來了,依然是場地問題,只能在腦中布展,終於因為入選「2024台灣美術新貌獎」有機會展出了,明天要到港區藝術中心布展,事前不斷推演最好的呈現方式,祈望一切順利,歡迎喜愛藝術的朋友來現場體驗,為了這個作品鞠躬盡瘁,期待您看到長長隧道的光,一點點光,照亮幽微的情感⋯⋯

八年做了六件水墨裝置作品,燒錢燒時間,還要想盡辦法找地方展出,展完存放又是一個問題。那麼,你想我還會做嗎?當然,因為太好玩了,裝置藝術最迷人的地方在觀眾驚奇的表情,觀眾可以「走進」作品,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當他「走出」作品,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水墨裝置藝術是送給這個世界的禮物,傾盡生命做成,請享用。

2024台灣美術新貌獎

展期:7月13日至9月8日

展地:台中港區藝術中心

歡迎蒞臨體驗〈失聲畫眉之歌〉水墨裝置藝術。

特別感謝程代勒老師、莊連東老師、袁金塔老師和謝其昌老師,總是在我遇到瓶頸時,讓我跳出原來的侷限,用新的視野高度繼續,往前走。

【失聲畫眉之歌】全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