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劉國松的大作「源」是在一九九八年,一本畫冊上,深感震撼,可惜照片不夠清晰,無法看清細節,很希望能夠一睹真跡,這個願望十八年後實現了。
1960年代被譽為「現代水墨畫之父」的劉國松,提倡「水墨現代化」,從台灣掀起乃至整個華人世界的水墨革命,日前又締造紀錄,入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隨後在上海的中華藝術宮推出大型回顧展《蒼穹之韻—劉國松水墨藝術展》,作品涵蓋1949年到2016年,立志藝術、求學到成熟期各階段作品。參加開幕式後,聆聽劉國松親自一一導覽作品,走到作品「源」前面,他聲若洪鐘回顧創作緣起︰
「1989年,美國運通銀行香港分行有一個六層樓高的牆面,要請我畫一幅畫,我去現場看嚇了一跳,原來在35到40層樓間有一個天井,牆面三十米高,十米寬,對面是四個一排的大電梯,每一層電梯出來就會看到,位置突出,我很樂意接受挑戰。但他們要看草圖,我說我作畫是『畫若佈弈』,不是『胸有成竹』,從不畫草圖,他們最後同意了,要求在三個月內完成。我在1966年初,獲得美國洛克菲勒三世基金會兩年環球旅行獎,1967年夏天登上阿爾卑斯山,潔白通透的雪山景色,讓我十分感動,一直很想畫那種黑白的強烈對比。1987年夏,為了看雪山到西藏,雖然一耳因高山病失聰,但雪山之美一直深留腦海,決定趁這個機會將累積已久的感受表達出來。」
「單單作畫就是個大工程,我用48張國松紙接起來畫,客廳飯廳清空,一次拼8張紙在地板上畫,站在餐桌上看,先完成的還要拍照來看。一般傳統先畫近景,再畫中景和遠景,由下而上,我這幅大畫卻反其道而行,由上而下,先畫遠景,再畫中景,最後畫近景。完成後美國通運銀行看了非常滿意,裝裱與上牆更是大工程,動用鷹架,才完成這件高二十公尺寬四公尺,全世界最大的水墨畫,落成典禮,轟動香江。十幾年後,美國通運銀行香港分行搬家,沒有這樣大的牆面,改放倉庫。我聽說後進行交涉,他們答應把作品賣還給創作者,價錢高出好幾倍,才有機會第一次在個展中展出。」
看大畫,一定要親臨現場,但是,「源」真的太大了,即使在當年的大樓電梯前,也只能遠觀,無法近看,但這次為了配合中華藝術宮的展場空間,「源」不是垂直而下,讓人伸長脖子仰望,而是從天花板、牆面到地板,呈現四折一氣呵成的裝置藝術,第一眼,即被壯闊氣勢震撼,上有高聳冰峰突出於雲間,嶙峋巨石間流水激盪,走過千巖萬壑,涓涓細流形成萬丈飛瀑,如銀河直下九天,果然由上而下,遠景中景近景瞬間通過眼簾,直達心頭,如同在台北故宮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感受到難以言喻的藝術之美,哲思之美。
1989年創作的「源」,當年是轟動一時的現代水墨畫作,2016年,作品回到創作者手上,加上裝置藝術的樣貌,不僅貼近觀眾,更有幾何前衛的空間感,這些,是身為藝術愛好者,第一次在畫冊上看到平面照片無法想像的。近年接受劉國松老師指導,以「先求異,再求好」的精神,一張白紙,投入水墨創作,逐漸理解劉國松勇於接受挑戰背後的鬥士精神,來自幼年困苦環境的淬鍊,大膽創新的基礎則是文化。
正如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所說:「很多人說台灣有中華文化底蘊,因為台灣懂得把文化與生活結合,例如林懷民的《行草》、白先勇的《新牡丹亭》以及劉國松的現代水墨,都是我常舉的例子,劉國松的畫,代表文化的創新,代表生命力,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開枝散葉,賦予新意義。」
蒼穹之韻 — 劉國松水墨藝術展
展期:2016/4/23~2016/5/20 地點:上海市中華藝術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