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與漫遊者-程代勒的都市山水

複製時代藝術失落靈光

靈光(Aura),是班雅明在一九三六年《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到的藝術概念,原始意象來自月亮周圍那一道光暈,指涉人在接觸某些深刻的藝術作品,連結久遠以前未曾親歷的時空,產生近似宗教的神聖感,如夢一般,這道光芒將會照亮人們心靈最晦暗的角落,喚醒遺忘已久的記憶。但在攝影、印刷技術出現以後,大量複製的藝術品失去獨一無二的本真性,靈光逐漸消逝。

在港區藝術中心的「墨海游踪──程代勒水墨創作展」展廳,看程代勒教授近三年一百多幅大作,他才氣縱橫瀟灑不羈的性格,體現在多年來隨生活變化的藝術探索,水墨與書法雙軌交替進行皆卓然有成,作品呈現充沛的創造力及成熟的掌控力。特別是《都市山水》系列的新作,揚棄以前色調斑斕的彩墨實驗,回歸傳統墨色,集書畫印於一身的功力,少了寫生造型的束縛,以宿墨的沉鬱墨塊、自然滲出的水線和飛白線條,創造雄渾簡約渾然一體的都會心靈圖像,恍如平地突起巨峰,在鋪天蓋地的商品拜物教圖像造成現代人審美疲勞的暗夜,「靈光」乍現,使人久久難以忘懷。

〈一畫〉 圖/程代勒提供

漫遊者轉化都市山水

二十一世紀,「都市山水」的探索蔚為大潮,寄情於山水的文人畫傳統與都市水泥森林的巨大落差,是水墨藝術家無法逃避的課題,但在傳統筆墨語言的程式化以及資本主義的工業美學夾擊下,難有突破。程代勒從一九八七年的《都市叢林》系列開始,即關注身處其中時時想要逃離的都市居民困境──生活節奏太快、空氣品質差和居住空間狹小,這些人口從農村向都市集中遇到的地貌生活變化,他以藝術的超現實想像,把大樓變成鳥獸棲息的自然叢林,轉化面對現實的心境。

班雅明未完成,卻屢屢被後人引用的《拱廊街計畫》──探索靈光所在場所的計畫,借取波特萊爾《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遊走都市地景邊緣的漫遊者(Flâneur),無目的的遊蕩,探索都市結構的新舊與現代空間的轉化,專注此時此地的本真性,創造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中介空間,召喚「靈光」回歸。

程代勒承襲文人「以天下蒼生為念」的家國情懷,三十年如一日,使他與追求最大利益的中產階級保持距離,在都市繁華中保有一份睥睨世間的清醒,恍如班雅明定義的漫遊者,連結山水的歷史,轉化現代都市地貌,想像未來的可能性,深夜,在天遠樓俯案,一筆一畫,描繪出冷眼旁觀的「胸中丘壑」。

〈我家山水〉 圖/程代勒提供

創造神品召喚靈光

「靈光」與「漫遊者」,是班雅明從十八世紀末的巴黎文本,現代都市的前身,領悟思索出來的預言,經過一百年的時空轉化,透過行動上網,人人都是網路漫遊者,在虛擬的全球化城市中,飽受資訊轟炸,假新聞當道,個資外洩的威脅,漫遊者連發呆的自由都被剝奪了,藝術本身的「靈光」救贖功能更為經濟和政治濫用,面目全非。

程代勒教授 於 港區藝術中心

此時此刻,程代勒那個誕生《城市山水》系列〈我家山水〉和〈一畫〉的夜晚,別具意義,走了很長一段路的漫遊者心手相連,上承石濤在《畫語錄》揭示的「一畫」藝術理論,下接台灣社會的當代藝術實踐,以行雲流水的速度,一揮而就,一個多小時完成這兩幅神品──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筆筆相連相生,虛實之間,達到城市山水的崇高境界。

最後,以〈雪泥鴻爪〉這件作品作為本文的驚歎號,畫面上方壓著墨塊巨碑,方磚的濃淡乾溼布白,渾然天成,底層是渺小的芸芸眾生,勾勒的神態栩栩如生,人和人之間的高牆、都市的疏離感躍然紙上,據說,這不只是《城市山水》系列的亮點,也是《城市人物》系列的起點,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