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變成成語,除了形容女子豔如桃花,更感嘆景物依舊,人事全非。如果崔護生在現代,他可能一早喝咖啡滑手機,在臉書「我的這一天」看到去年在城南桃花村打卡,想起口渴討水喝因而邂逅佳人的美好回憶,隨手按分享,寫下「謝謝你的茶,甘甜至今。」他發了私訊,顯示未讀,未來,崔護可以搭時光機回到一年前,重寫人面桃花的故事,就像電影《星際效應》的情節,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為男主角穿越時空到未來傳授女兒知識,提供了重力物理和天文物理學理論基礎。
Read More青藏雙騎行 | 雪域花開之後
雪山,白色曼陀羅,一路延伸到遠方。經過十多個小時與惡劣天氣的搏鬥,傍晚八點才抵達唐古拉山山口,聽從上天的安排,借宿在唯一的帳棚裡,和兼賣犛牛酸奶和雪蓮花茶的老牧民討價還價,高價得到一張藏式羊毛毯沙發棲身,天色一暗,天寒地凍,大家都躲進溫暖的帳篷。
當真正的喜悅來臨,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愛,愛,這個被慾望切割到失去原來面貌的字,依然充滿能量,就像植物追逐陽光,人追逐著愛,通往愛的道路崎嶇漫長,但是,如果忘了對愛的追求,回到自身的存在,自然而然,你變成一個充滿喜悅付出愛的人,雖然你渾然不覺,愛,如此簡單。─這就是這次旅程帶回來的禮物。
十年的追尋,在路上。
Read More科學與藝術的奇妙共振-劉國松入選美國文理院士
劉國松獲得美國文理院士第一位提名者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物理系主任Peter Michelson,他研究高能天體物理學,他第一次在香港畫廊看到劉國松的太空畫,頓時受到抽筋剝皮皴的弧形地球和日月球體構成的畫面吸引,他從來沒看過現代水墨,既有東方傳統又有西方現代,彷彿訴說他透過太空望遠鏡研究宇宙深處的追尋。
Read More劉國松巨作「源」的首展
「1989年,美國運通銀行香港分行有一個六層樓高的牆面,要請我畫一幅畫,我去現場看嚇了一跳,原來在35到40層樓間有一個天井,牆面三十米高,十米寬,對面是四個一排的大電梯,每一層電梯出來就會看到,位置突出,我很樂意接受挑戰。但他們要看草圖,我說我作畫是『畫若佈弈』,不是『胸有成竹』,從不畫草圖,他們最後同意了,要求在三個月內完成。我在1966年初,獲得美國洛克菲勒三世基金會兩年環球旅行獎,1967年夏天登上阿爾卑斯山,潔白通透的雪山景色,讓我十分感動,一直很想畫那種黑白的強烈對比。1987年夏,為了看雪山到西藏,雖然一耳因高山病失聰,但雪山之美一直深留腦海,決定趁這個機會將累積已久的感受表達出來。」
Read More劉國松的水墨革命
劉國松一九五六年創立五月畫會,掀起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為了促使國畫現代化,提出「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挑戰文人畫書畫同源的傳統,主張丟掉自元代後沒有創新皴法的毛筆,他認為畫室是實驗室,不是工廠,經過不懈嘗試,用炮筒刷以狂草側鋒在自己發明的國松紙上作畫,獨創的「抽筋剝皮皴」,從道家陰陽二元論發展出白線,為現代水墨掀開新的一頁。
Read More